文化沖突 ----摘自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中級口譯教程》第二版
約翰遜博士在他的講話中提出了“沖突論”的見解。約翰遜博士的理論是建筑在這樣一種觀點之上的:他認為在后冷戰時期,全球沖突源于文化沖突,而文化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宗教和信仰的不同,而非意識形態的不同,也不是國與國之間在經濟與政治上的對抗。他認為同屬一個文明圈的國家將在沖突中聚合在一起,信奉儒教和伊斯蘭教的國家將站在一條戰線上,與西方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形成對抗。我對這樣一種觀點深感不安。 約翰遜博士的沖突論表明了許多西方國家對東亞,尤其是對中國近年來經濟持續增長的一種失望而又焦慮的心情,同時也反映了人們對西方文明前途的一種與日俱增的困惑和信心缺乏癥。 我們承認不同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這些差異有時可能會引起摩擦。然而,將這種摩擦夸大其詞為世界政治沖突和戰爭是一種誤導,是很危險的。倘若這種沖突論對決策產生影響作用,其危險性便越大。 一些西方人士認為,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意味著西方經濟、政治和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念的仿效。我認為,現代化不意味著西方化。事實上,亞洲的經濟成功使亞洲人民覺悟起來,產生了文化認同感。他們開始重新思考西方的社會與政治模式是否適用于他們本國, 他們是否應該建立起自己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模式。 我認為, 西方模式只是通往現代化的一種途徑,全然不是惟一的途徑,或許很可能不是一條最佳途徑。中國以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的經濟成功不是簡單模仿現代西方文明的結果; 恰恰相反,我們的成功代表了一種新文化的誕生,它代表了一種集東西方傳統的優點之大成的新價值體系。 我贊同許多東亞學者的觀點,東方文明可以醫治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些頑疾。西方世界個人自由的泛濫導致了極端個人主義、性關系混亂以及過度的暴力行為,對此我們決不可視而不見。相反,東方社會的自我約束性、集體責任感以及溫厚儒雅的傳統倒可以消除西方社會的許多惡疾。 在這個信息時代,世界已縮小為一個地球村。這個地球村里,不再有什么涇渭分明的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個社區里的鄰里。因此,我們彼此之間無需相互沖突。我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友好合作、平等互補的關系。我們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和睦共處。
|